欢迎访问品牌陕西网!
品牌城市当前位置:首页 » 品牌城市

盐城:让发展真正绿起来

    位于盐城东台沿海的全国最大“风光渔”一体化发电站,最上层为风力发电、中间是太阳能发电、最下层水面养鱼,实现立体综合开发利用。目前这种发电站发电装机容量550兆瓦,占江苏沿海总量的1/3。

  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——这是江苏盐城给我们的第一印象。

  天蓝,地绿,水清,气爽。秋天的盐城,一个个“绿镜头”怡心悦目:各类公园遍布城乡,连片湿地流青溢翠,“城在林中,人在绿中”,还有丹顶鹤、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……

  这个东临黄海的苏北老区,今年前三季度的PM2.5平均浓度在江苏最低,空气优良天数居江苏第一。环保部发布的9月份全国74座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,盐城跃居第四,仅次于海口、舟山、拉萨。

  同时,许多地方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,在盐城似乎感觉不到。前三季度,盐城GDP增速10.9%,居全省前三,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。

  生态建设是影响发展还是促进发展?盐城的答案是后者。绿色崛起,生态赶超,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,盐城坚持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,探索了一条绿意盎然的发展路径。

  关键词绿色增长

  经济下行压力不是绝对的,关键是找到新的增长动力,实现发展与生态互动、生态与经济双赢,“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本钱。盐城最大本钱就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生态空间,关键在于尊重规律、科学利用,让发展真正绿起来。”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说。

 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,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往往是一对矛盾:或者高增长以牺牲环境、浪费资源为代价,或者环保束缚了GDP增长的手脚。盐城也曾面临这个困扰。

  集森林、湿地、海洋三大绿色基因于一身,盐城仅天然湿地就有6000多平方公里,相当于上海市域面积,是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湿地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,由于“不会用”,这笔财富竟成了当地的沉重包袱。

  盐城是后发地区,增长冲动强烈。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,盐城区位优势逐步显现,众多生产要素开始汇聚,重大产业项目竞相落户。机会难得,可如果盲目发展,又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。

  既不能“守着金饭碗,叫着没饭吃”,更不能重蹈“先污染后治理”老路。盐城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切认识到: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破解盐城的两难甚至多难,就要打破“资源诅咒”,奔向绿色发展,盐城GDP必须是绿色的。

  2013年7月,盐城首次将生态绿色发展提升为全市重大战略。绿,是新盐城的主色调。

  新兴产业强势亮相,打造绿色“增长极”。告别传统发展模式,转向资源集约利用、产业升级、创新驱动。

  绿色发展,说到底是转型发展。面对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双重任务,盐城大做“绿”文章:传统产业“变绿”、清洁能源“保绿“、生态经济“添绿”。

  绿色发展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

  占地1000多亩的盐渎公园,就像一叶“绿肺”,是盐城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。

  在寸土寸金的盐城,能“舍”出这么大的空间建成公园并免费开放,难怪市民竖起大拇指。

  “有些事要量力而行,但老百姓最关心和最迫切的事,砸锅卖铁都要干。”朱克江说,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,绿色发展不能为了好看,而要让普通人共享成果。

  好生态是民生也是民意。

  在盐都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调度中心,大屏幕上正实时显示几十辆垃圾运输车的运行轨迹。哪个垃圾桶或垃圾站容量超限,马上可以就近调拨垃圾车前往。

  “我们在江苏率先实现村镇垃圾治理全覆盖。得益于这套现代化的调度系统,农民和城市市民一样享受高质量的环卫服务。”区委书记羊维达介绍。

  城乡居民喝上了同质同价的放心水,连续三年新增造林面积居全省第一,今夏江苏唯一未发现秸秆焚烧火点的省辖市、“城像城,村像村”……生态建设,实实在在地提高盐城人的幸福指数。

  绿文化改变着生活品质。

  这两年,盐城一大变化就是“城市面貌不像苏北,城市品质不逊于苏南”。盐城市区高层建筑比例在江苏最低,“不追求尺度的高”,建筑节能却走在前端。在环保科技城,一座命名为“绿巢”的地标式建筑,综合运用地源热泵、光伏太阳能、雨水收集等16种环保新技术,仅外墙面就用了3000平方米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清水板,由“水泥森林”变身“阳光森林”。

  在盐城市区,有多条“市民特权路”——城市快速公交线(BRT),车道专用,站点密集,是很多人出行的首选。今年,盐城计划推广应用一批新能源汽车,新建自行车道、健身跑道,并引入城市公共自行车,引导低碳交通。

  绿色消费、绿色出行、绿色居住、绿色婚礼、绿色教育……在“中国最美休闲乡村”郭猛镇杨侍村,村党委书记王文祥指着房前屋后绿化带说:“漂亮干净的家园让村民尝到甜头,大伙都自觉地保护环境。”

     以改革构建长效体制机制,为绿色发展持续推进保驾护航

  “绿色发展应当一任接着一任干,不能只凭一股冲劲,持续推进才能持续见效。这就要靠深化改革,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。”朱克江说。

  突出规划导向——

  翻看盐城各类规划可以发现,“生态红线”牢不可破。科学规划先行,确保了对资源护好、用好。岸线资源家底虽厚,却丝毫不敢挥霍。在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,盐城采取“点轴式”,5个经济区开发面积仅占其沿海总面积的8.8%。

  突出激励导向——

  盐城在政策上向绿色发展倾斜,建立完善“使用资源要有偿、做出贡献要补偿、损害生态应赔偿”的机制。环保和生态建设支出,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,每年大手笔的生态创建专项经费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奖补资金等,成为撬动绿色发展的有力杠杆。对银行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项目,盐城实施风险补偿政策,鼓励当年新增贷款用于节能环保、循环经济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固定资产投资。

  突出考核导向——

  利用外资不再考核,生态、民生指标占比超过60%,环保、安全考核一票否决……盐城考核“指挥棒”绿了,各区县比赛项目变了,以往经济总量、发展速度的竞争,正逐渐转向发展的质量、方式、后劲大比拼。针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,盐城实行差别化评价考核制,将全市99个乡镇分为城关综合发展、工业主导和农业主导三类,分类考核,让对生态保护有贡献的干部有奔头、不吃亏。

  鹤飞鹿鸣,四季见绿,从“环境换取增长”到“生态优化增长”再到“发展提升环境”,建设创业、开放、生态、幸福的美丽盐城——在这场嬗变中,盐城的“得”远大于“舍”。新常态下呼唤什么样的发展、应该怎样发展?盐城正在作出独具特色的解答。